谭勋 | “物”形千幻,哲思万里
谭勋
—
1974生于河北保定
中央美院访问学者
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曾进修于巴黎美院教授“安娜.罗歇特”材料研究班
现任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研究生导师
tanxun.arthub.cn
▼
《并置》 2010-2017
200×300cm 崖柏、车底盘
谭勋是当代雕塑领域有代表性的中青代雕塑家,他的作品涉及到媒介与物性、形式与观念的转换问题,其作品观念的生效,大多得益于对“日常之物”的挖掘。
《这一次性纸杯》 2010-至今
尺寸可变 一次性纸杯、茶、水
《一次性纸杯》来源于被遗弃的一次性纸杯,不过,时间才是这些痕迹的缔造者,残茶的褪色,茶汁的融汇、渗透、交织,因偶然与不确定性让浸润后的纸杯具有了审美意义。谭勋的创作不仅改变了纸杯的日常之态,而且将其置入一种新的视觉机制之下,让这些原本是污秽、残存的痕迹,在观众的“凝视”之中弥散出审美的意味。
《这一次性纸杯》 2010-至今
尺寸可变 一次性纸杯、茶、水
在《李明庄计划》系列作品中,艺术家一方面去挖掘这些日常之物背后隐藏的“中国经验”,另一方面,则对它们进行改造,借助各种“小景观”的塑造,赋予它们以艺术品的身份。谭勋对“物”与现成品的改造,不限囿于形式、审美、修辞的范畴,而是涉及到对历史、现实、文化身份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譬如,《24.2平方米》中弥散出的凝重、悠远的历史气息,以及青砖与破损的痕迹所唤起的东方审美意象。
《李明庄计划2011-1#》 综合材料 2009-2011
《24.2㎡》 5x4.8m 2012
虽然《彩虹》系列具有典型的现代主义雕塑的形式与外观,但艺术家创作的初衷,源于对华北平原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的焦虑。《一把扫帚》从图像、绘画、雕塑、装置等多个不同的视觉机制与认知方式出发,讨论了“一把扫帚”作为日常之物、审美之物、观念之物的多重属性。与《彩虹》比较,这件作品少了对现实境遇的考量,多了哲学化的思辨色彩。
《彩虹2、3、4号》 彩钢板、铆钉 2017
2.3×1.7×1.5m, 2.5×2.6×2.3m, 2.2×1.3×1.5m
850×550×430cm 彩钢板、铆钉
《一把扫帚》 尺寸可变
《一把扫帚》局部 尺寸可变 铁、芜湖铁艺 2017
《一把扫帚》局部 尺寸可变 铁、芜湖铁艺 2017
谭勋的作品强调形式、语言的观念转换,既源于“日常”,又超越“日常”。还有一个特点是需要着重强调的,那就是艺术家对传统的、东方文化审美经验的挖掘。譬如,《李明庄计划》中的一件作品,是在三根废弃的檐柱的上端雕刻中国山水的纹样,而《24.2平方米》中弥散出的也是东方化的、意象化的美学意味。
文 / 何桂彦
《李明庄计划-柱头之四》 37cm 铜镀银 2010
中国艺术家谭勋2008年创作的雕塑装置《李明庄计划之柱头》系列,实现了艺术家内心文化意 识的自我觉醒,中国文化的典型符号恰当地嵌入于雕塑的艺术形式之中。艺术家将宋代的诗书画意雕刻在清代的木檐柱上。作品使物质的功能性变得模糊,而将日常生活用品转换成为雕塑艺术品,显现出艺术家特有的文化身份。
文 / 高名潞
《3.3m2》 198×165cm 御窑金砖 2014
谭勋属于那种力图改造语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总是让人感悟。在作品中他似乎衍生了一种类似"五行相生"的材料观,让材料和材料获得关联。尽管作品采取的是抽象艺术的形态语言,但是艺术家却展示出和主宰雕塑的现代主义趣味不同的材料观。在谭勋作品中,材料是一个自足的实体,它具有从质感到形态再到文化和心理的不同层面的意义。他的作品不是立足于改造材料的视觉效果让它们向对立面转换,而是通过不同的视觉形式来发掘材料的不同特性,充分使用它们并传达出来。传达出来的观念却是一种超越形式主义的哲理思考。
谭勋的作品向我们展示并证实了一种可能性,开放和理性的材料观将是雕塑语言的一个突破口。他代表了雕塑语言对当代艺术语言规则挑战的回应和一种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文 / 皮力
《崖柏》 铜、崖柏 “物在灵府”展览作品 2019
Arthub x 谭勋
▼
Arthub:谭老师,您好。最近您和郑金岩老师有个双个展在北京开幕,请问您是如何看待此次展览的主题“物在灵府”?
谭勋:展览主题“物在灵府”是策展人范晓楠女士对我和郑金岩老师创作的概括。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的创作是以“物”为核心不断展开的,其中包括对“物”的材料实验,“物”的形式上的视觉逻辑,以及每个“物”的精神内涵等等,这其实就是在观念层面的深度思考过程。
《纪念山》 52X58cm 仿制汶川地震铝盆而作 2008-2018
Arthub:从“物性”最初对您的启蒙,到现在您对“物性”的不断探索当中,这中间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可以与我们分享吗?
谭勋:我最初的创作开始于对物性材料的实验,这个过程可以帮助我解决想法与材料语言的关系问题。之后,我的创作仍然没有离开“物性”,我开始将日常之物与中国传统“精神”进行联系,于是便有了《李明庄计划》系列作品。作品《4.26》则是在探讨物性与灵魂、生死等命题的关系。近两年,我便又开始了关于彩钢板的创作,在现实问题的逼迫之下,我以现实中的物的方式,通过转换来与社会发生关系。这一系列的创作过程,使我经验到思考与实践的种种疑惑、纠结及愉悦。
《李明庄计划柱头之一》 220cm 木檐柱 2007-2010
Arthub:在这次展览中,您展示了2018年的新作《铁草》和《彩钢板》系列,这系列作品与您的生活阅历是否有一定的联系?
谭勋:2017年底,中国北方开展了大范围的环保治理工作,板铺天盖地的彩钢板激发了我的创作意识,从此便开始了《彩虹计划》创作。我努力让彩钢板以艺术介入的方式穿行于中国各大城市,它是我对现代化城市及“流沙型”社会的反思物证。
《彩钢板》 彩钢板、柳钉 “物在灵府”展览作品 2019
《彩钢板》 局部 “物在灵府”展览作品 2019
Arthub:在系列作品《铁草》的背后,您是否赋予了什么意义?
谭勋:“草”的系列作品是在我的创作逻辑中生成的,它有着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我对东方性的持续关注,在草的姿态中我看到了传统文人的情趣。此外,更重要的是,“草”的人文属性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常给人以平凡、脆弱、微小的感觉,而我希望通过艺术的转换,赋予小草另一种存在的可能。
《铁草》 铁丝 “物在灵府”展览作品 2019
《铁草》局部 “物在灵府”展览作品 2019
Arthub: 您期待观者如何解读您的作品?
谭勋:回顾我的一系列作品,我努力保持着创作中的内在逻辑,在形式上则尽可能做到平实、有力。概括起来,我认为自己有着三方面的创作线索:即,对物性的深入挖掘,对东方精神及其价值的再现与转化;此外,就是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同时,我也希望观众对我的作品能有自己的更宽广的解读方式。
策 展 人 / 范晓楠
艺 术 家 / 郑金岩、谭勋
展览时间 / 2019.06.08(周六)至2019.06.18(周二)
开幕时间 / 2019.06.08(周六)15:00
展览地点 / 悦·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路798艺术区797路B06(798艺术区西2号门进入直行500米)
《竹谱》 灯箱、亚克力盒 2015
《彩钢板》局部 “物在灵府”展览作品 2019
《李明庄计划3#-8#》 2008
8cm×11cm, 12cm×18cm 旧器物
《李明庄计划8#》 铝盆镀金 2008
《失缺平衡》 248cm 综合材料 2000
END
往期回顾:
周枫 | 潜意识下磅礴而细微的体验
戳这里,阅读原文更多艺术大咖资讯在等你~